|
钓鱼的时候,最扎心的不是没上鱼。是刚钓到,子线“啪”断,鱼撇过脑门,水花一炸,啥都没了。鱼钩还在,饵也搭着,线头倒是白搭。隔壁老王骂了句“忒背”,我自己愣是低头重新绑线,手上忙活,嘴里还嘀咕“这线号是不是选小了?鱼太活?”其实吧,这回你可别怪线细鱼大,真相通常更离谱。断线的地方,决定了背后猫腻,尤其有两种断法,得仔细瞅瞅,别犹豫,遇上第二种,整板丢,千万别省。
头一桩,断口扎在鱼钩跟前,也就是子线靠着钩柄那一截。很多人下意识就怪绑得不紧,实际情况更多绕弯。就说去年露营钓鲫鱼,第一竿上条两三两的,结果上来一瞬,线断了,断得忒怪。细细一查,断口正卡钩柄,绑线的地方飒然“毛糙”,之前以为黑指头,后来用小灯一照,钩柄有个钢刺,不锈钢扎手的小疙瘩。人的错?还是钩自己的问题?答案是小毛刺捣鬼!
碰上这情况,得细致盘查三处。头一个,多半是鱼钩出厂有“茬子”。便宜货,钩柄没打磨利索,绑上去子线蹭毛刺,时间一长,水一泡,线身就像吃钉子。怎么查?用指肚摸摸钩柄,扎手不顺溜,赶紧改锉子削一削;再看断口,毛细纤维竖着,说明真不是你手不好,是钩野。
再说一茬,绑钩的手法不地道。有些人,图快,绕三圈就收线,圈数太少,结不牢。还有剪线头贴得太近,绑完没余地,第一口鱼就闹离家出走。记得教过个新手,起初三四圈就完事,钓头鱼,子线咔嚓断开,改成五六圈加慢收,一连用两月都没掉鱼。绑钩讲究,拇指摁结慢慢拉紧,最后留个一厘米小尾巴,别太惜,少不得的步骤。
最后一种,子线老化,尤其钩柄旁那几公分,泡水晒太阳,一周下来,线身发硬发灰,拉力缩水一半。用手捏捏,邦邦硬,线色暗淡,再不换,准保中鱼断线。钓友常犯糊涂账,线没断就继续用,都是等真正嘣断才后悔。
说完钩柄那茬,第二个更让人焦头烂额——子线中间断了,或是靠铅坠那一截。这种断口,离谱程度堪比楼下卖煎饼的大妈昨儿摊多放了半勺盐。之前朋友网购一板便宜线,第一把就断在中段,愣想着“运气不好”,结果连着断三副,直接一板子进垃圾桶。
这类断线,头一个罪魁是劣质子线,回收料掺杂,或是线径虚标。挂着0.8号,实际还没0.6粗,拉力七上八下,中间尤其软。识别法很简单断口平整、像刀剁,三副断在一个地方,赶紧拉倒吧,别舍不得扔。便宜线不就几块钱?钓一次丢条大鱼,心疼彻夜难眠,哪值?
子线暗伤。你收线缠绕、硬扯、和鱼钩睡一起,线体摩擦出小裂口。白天看不见,晚上上鱼就坏事。记得我钓箱乱堆,拉线赶时间,线挂钩划出浅口子。钓第二天,断在中间,真是自己作死。预防有方——子线收进线盒里,别乱扔,轻拿轻放,换线前用手指摸一遍,划痕有就撤。
再说一茬,就是拉力超标。不是因为鱼忒大,而是你自己用“蛮劲”——猛提竿,特别是中段,受力最猛;还有钩饵挂底,硬拽,线被水底小石头磨伤,断点都在中间。我之前提鲤鱼,没察觉挂底,直接猛拉,结果子线齐刷刷断。慢提慢放,挂底多抖竿,断线就能省不少。
正常断线,一般都在八字环或打结处,或者被大鱼牙齿咬断。断口参差不齐,这叫“常规坏事”。但断在钩柄或子线中部,绝对不寻常,要找原因。
说点实用的吧,护线有诀窍。第一,子线用三五次该换就换,尤其钓大鱼的,别等它断了再后悔;第二,子线别图便宜,美人鱼、中西这些牌子,贵有贵的道理,踏实不少;第三,绑好子线别往阳光底下晒,线盒里搭块湿纸巾,保持点湿气,老化慢些;第四,上鱼用巧劲,别猛提,慢遛让子线缓得住,再碰到猛鱼,钓获率高,丢鱼少。
其实断线没啥,最怕的是稀里糊涂不懂缘由,鱼跑了心更堵。瞅准这两种断口,找准病灶,尤其是子线不对头直接丢,省得下回又闹心。
你钓鱼时断线常在哪?有没有遇到中段断的怪事,结果发现都是劣质线?平时护线有啥管用绝活?评论区聊聊,看谁踩坑多,咱们一块侃侃“断子线”的老话头,争取下次全是满载而归!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