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钓鱼三年,空军两年。”这话听着虽然有点揪心,但放眼全国钓友圈,绝对比比皆是。这年头,钓个鲫鱼像是跑马拉松,累死累活一天,结果鱼护比脸还干净,你说扎不扎心?据某钓鱼APP后台数据,一到冬天,光是在北方地区,钓友平均空军率高达72%。寒风里站一天,鱼没钓着,冻得脚趾头都快成冰棒,堪称“钓鱼人冬季十大惨案”之一。到底问题出哪儿了?鱼没走丢,钩没坏,饵也搓的跟工艺品似的,偏偏就是钓不上来!鲫鱼到底藏哪儿了,难不成有“地下组织”?今天就给各位钓友捋一捋——冬钓鲫鱼,窝子怎么找,怎么钓,保你告别“空军”,鱼护沉甸甸,回家都能拉个“横幅”庆祝!
讲真,钓鲫鱼靠的是“心机”,不是光凭一股子热情傻坐。当你在亮水面死守一天,旁边大叔却已经提溜着几十条回家,场面简直“一秒破防”。有人说“亮水面才是鱼的老巢,视野开阔,鱼爱自由。”也有人猛怼“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,草窝才是真正的金库!”这两派争得面红耳赤,不写作业的功夫全用在辩论。可现实往往啪啪打脸——那些专挑“闹僻”窝子的大爷,鱼获永远比你强。不服?下次你再守着亮水面,看看收获几条“不明生物”。到底怎么才能一枪中的鲫鱼窝,别着急,今天这篇就留下点“干货”,让你明年冰化前都能扬眉吐气。
鲫鱼的“小心思”比咱想象的要精彩。水域地形是一切的根本,“深浅交界的陡坎或斜坡”就是鲫鱼的小别墅、度假村、避风港全合体。去年秋天,我和几个老兄弟组团去水库,专门找了3米落差的大坎,3小时5条大板鲫,别说多爽。尤其冬天,白天太阳没劲,鱼都缩着避寒,傍晚想出来溜溜,直奔浅滩觅食。那些水草边、芦苇丛、菱角塘,有洞就藏,“钓鱼不钓草,等于和老板抢工资”,草洞越大,鱼群越多,胆大心细的鲫鱼才懒得跟你玩明面。
再说河道转弯的洄水湾,别小看那点弯道,上游冲来的杂七杂八食物全搁这 ...
更有甚者,有钓友花钱买“鱼道仪”,满水库跑点,折腾一圈,鱼护还是光溜溜——技术和装备都到位,没抓住鲫鱼“小性子”,一样喝西北风。坊间还有“神秘论”哪里鲫鱼多,得看运气,“钓鱼无师自通,靠的是天命!”老钓友一听乐了你这可太迷信了。
这样下去,大家越来越不信技术,只信“天命”。有人干脆转行钓泥鳅、鲶鱼,觉得鲫鱼太难伺候;更甚的是,有人开始疑神疑鬼,怎么看都不像钓鱼,像研究“侦查学”。
其实问题就在于“敢不敢去野”。草洞小,得钻进芦苇;洄水湾乱,得多抛几竿;深坎远,手法得稳。冬天气温低,鲫鱼懒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