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很多钓友在刚接触钓鱼时,总会被身边有经验的钓友劝导,一定要多练好基本功,只有基本功到位了,我们才能诱到鱼、钓到鱼、钓好鱼。
钓鱼最关键的是资源,有资源,别说钓饵,用烟屁股、指甲刀都能钓到鱼,这个观点对不对呢?
对也不对,曾经去友人的养殖池去做测试,池子里的鱼密度非常的大,挂一个没有任何处理过的烟屁股,根本没有鱼抢食。
但是将饵料加水,搅拌成稀汤状,再将烟屁股放进去浸泡一会,再用来挂钩钓鱼,果然来者不拒。
那么决定钓到鱼的因素是什么呢?
主要有四点要素:一是鱼的密度,二是饵料的味型,三是饵料的状态,四是尽可能精准抛竿。
一、鱼的密度
有经验的老鸟都能理解这么一句话,了解了水域里鱼的密度,就能判断出渔获的上限值,这是什么意思呢?
熟悉的钓点就不说了,陌生不熟悉的钓点,我们怎么判断鱼的密度呢?很简单,撒一把腥香的粉饵进水,观察一下小鱼进窝的速度和密度。
如果饵料打下去小杂鱼就快速进窝,数量还挺多,那该水域鱼的密度还是非常可观的,如果饵料打下去小杂鱼迟迟不进窝,即便进窝了,小杂鱼的密度也不大,那该水域鱼的密度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之所以这么判断,是因为在野外水域中,完善的生态链就决定了这种数量差异,小鱼虾永远都是生态链的底层,也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环节。
而我们在野钓时,之所以要尽量选择好钓位,选择合适的出钓天气,就是尽可能让鱼在钓点附近的密度大一些。
二、饵料的味型
水域内鱼的密度是客观条件,但是窝点内鱼的密度,则是可被人为操控的,简单地说,就是饵料的味型越合适,窝子里的鱼,密度就越多。
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,饵料的味型合适还是不合适呢?在这一项上,我们需要做到两点即可。
1、味型数量不要超过3种,很多钓友喜欢将黑坑、竞技钓思路引入野钓,认为饵料的味型越复杂,越全面,诱鱼效果就越好。
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,野外的鱼,能获取的食物种类其实并不多,食物的味型翻过来覆过去就那么几种,而且除了虫、腐殖、水藻,大多数食物的味型极为清淡。
太过于复杂的味型,对鱼来说,不会太喜欢。所以,精简即可。
2、饵料的味型浓度从淡到浓,在黑坑垂钓中,有一个配饵技巧叫做试饵,其实就是调整饵料的味型浓度。
高手的操作比较随心所欲,水平差一些的就不妨中规中矩一些,从淡到浓,试个三五次,也就试出来了。
在野钓中,其实这个思路也是一样的,如果饵料诱鱼效果不佳,先不要调整味型种类,而是应该调整饵料的味型浓度。
调整个两三次,如果还是没有发窝,再考虑味型种类种类的调整,事实上,只要饵料中没有过多的工业香精,什么味型的饵料都应该能将鱼诱进窝子里。
三、饵料的状态
饵料的状态,就是指饵料是硬、是软,入水后会不会雾化、会不会溶散,再惊奇一些,就是饵料是活的还是死的。
实际上,在野外水域,饵料溶散、雾化效果如何,只有小杂鱼和鲢鳙才会关心,大多数正经鱼哪里见过这么奇怪的食物?
而对钓饵而言,只要不是冬春水温极低的季节,饵料的唯二影响只有两个,一个是饵团的体积大小合不合适,会影响刺鱼成功率,二是饵料的状态会影响漂相。
饵料的体积太大、太小都不适合鱼的吞咽,我们在遭遇小鱼闹窝时,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饵团体积增大,饵团更黏一些,小鱼吞不下,饵团已经落底,小鱼自然就散了。
饵团的体积太小,相应的,鱼钩也很小,吞进嘴里也很快就吐出来了,刺鱼效果就非常糟糕了。
饵料脱落、溶散的速度,会影响到漂相,经常有钓友咨询,饵料入水之后不到30秒,浮漂就长了1~2目,这是啥原因?不出意外,这就是饵料溶散、脱钩了。
四、尽可能精准抛竿
钓鱼的基本功很多,要很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,十个钓友会有五个告诉你,调漂重要,亦或者开饵重要,因为漂相不精准,刺鱼成功率不高。
不管是钓饵还是窝料,精准地抛到不太大的区域,能让饵料的味型、诱聚效果充分发挥,一旦有鱼进窝,是真的能做到指哪打哪。至于这个基本功能有多好用,渔获涨上三分之一一点问题也没有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