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为何钓鱼人越来越少?表面看是鱼情差、没好钓点,实则原因远不止于此。
两个月的忙碌告一段落,我终于有空约上钓友去资江边野钓一次,本想好好过过瘾,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。
清晨出发,满怀期待地赶到江边,却发现昔日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早已不复存在。岸边零星几位钓友,各自沉默地守着竿子,气氛冷清得有些反常。同行的钓友叹了口气:“现在资源太差了,根本找不到好地方下竿。”我点头应和,嘴上没说什么,心里却另有看法。
真正让钓鱼人流失的,从来不是鱼少了,而是人心变了。
就拿这次作钓红尾的经历来说。我和钓友选了相近的位置,但他装备齐全,7.2米长竿配上水下钓台,一心想着把饵送到更远更深的水域。而我则坚持用6.3米竿,只抛到自己坐着能轻松收回的极限距离,不搞复杂设施,也不盲目追求深远。
他兴致勃勃,又是打重窝又是反复调整线组,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坚持就能出鱼。而我始终保持谨慎——这是个我们从未试过的陌生钓点,谁也不知道底下有没有鱼。前半小时毫无动静,我心里已经开始打鼓,可他还劝我说:“大江大河,几个小时不发窝很正常,你太小气了,窝料都不敢多打。”
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:陌生水域,切忌盲目打窝。 正确的做法是先轻抛几竿试探鱼情。若有鱼群聚集,哪怕只是小杂鱼闹钩,也能说明水下有活性。可他坚持认为深水区不会闹小鱼,继续补窝、换饵、调漂,忙得不亦乐乎。
整整两个小时,浮漂纹丝不动,连个正经口都没有。我用重铅钓底,稳守底层,他知道我在钓红尾,却建议我钓灵甚至离底。其实我很清楚,红尾这鱼,季节一到,根本不在乎离不离底,死底也能黑漂。 用9号海夕钩,挂搓饵,一两以上的鱼口基本不会挡口,关键在于有没有鱼在附近。
他开始各种“花式操作”:勤补颗粒、换小钩、飞铅逗钓、频繁更换饵料……而我依旧稳坐不动,坚持自己的节奏。最终结果显而易见——两人颗粒无收。
收竿回家的路上,身心俱疲。我半开玩笑地说:“好久没钓鱼了,就来这么一次,钓瘾都被浇灭一大半。”
其实,钓鱼人越来越少,并非全因环境恶化或资源枯竭。在我看来,根本原因在于两点:
第一,常见的鱼种已经被“玩透”,新鲜感消失,激情难再燃。
早些年,每次上鱼都像开盲盒,鲫鱼、鲤鱼、翘嘴、红尾……每一种都让人兴奋。可随着经验积累,鱼情规律摸清了,装备升级了,钓法也熟练了,那种未知带来的刺激感逐渐褪去。钓鱼从“探索”变成了“重复”,乐趣自然打了折扣。
第二,这项活动“只出不进”,投入远大于回报,性价比越来越低。
一趟野钓,动辄半天甚至一整天,油费、饵料、时间、体力,样样都是成本。可收获呢?多半是空军或几条小鱼。久而久之,很多人开始算这笔账:花这么多精力,换来这么点回报,值得吗?当钓鱼从“享受过程”变成“衡量得失”,很多人便悄然退出。
所以,别再一味抱怨“没地方钓”了。真正的瓶颈,不是江河里的鱼少了,而是钓鱼人心里的冲动淡了。 曾经的热血被现实磨平,曾经的痴迷被理性取代。我们不是找不到好钓点,而是越来越难找回当初那份纯粹的热爱。
钓鱼,终究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。当你不再为了一条鱼而激动,也许,就是时候放下鱼竿,好好想想——你还记得第一次中鱼时,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吗?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